5月19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朋友圈被传开:即将于今年内出台的全省医药物发展规划,将全力推动贵州苗药进入中国药典。而就在这一“进药典、明身份”的消息发布不久之前,另一则贵阳中医学院成立苗医药学院将于9月正式招生的消息也同样让业内人士提前“兴奋”了一把。

“这次与苗医药学院一同成立的还有中医养生学院,这两个学院的成立,是贵阳中医学院与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的深度对接。从今年9月份开始,我们将会为刚刚扬帆起航的全省大健康产业培养更多的专业知识技术人才。”贵阳中医学院宣传部部长赵俊涛对记者说道。

有了苗医医院 鲜见苗医医生

作为我国民族医药中的一朵奇葩,苗医药又被誉为“大山深处的瑰宝”,而主打民族药(苗药)特色、苗医药文化的贵州大健康产业则在其中起着研究传承的决定性作用。

2013年,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的苗药产业与排名第二位的藏药产业拉开8倍的距离,随后,这一备受业内瞩目的现象便有了一个名字:“苗药现象”。在全省,400多万亩的中药苗药种植面积也成为当地苗族同胞成功脱贫致富的一种方法和有效途径。以苗药为代表的贵州特色药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的“五张名片”、“六大支柱产业”和“七大特色产业”之一,此后将给予大力扶持和重点关注。

然而,与苗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的是,整个苗药产业中非常缺乏一系列技术、管理、研发、营销等专业人才。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们不了解苗药的属性、不清楚苗药的特点源流、更不知道苗医药理论,以致从研发到销售都对苗药说不清道不明,产品也被认为是‘中不中,苗不苗’而受到的质疑不断,严重影响了苗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观其他民族医药教育的发展,藏医有藏医药学院、蒙医有蒙医药学院,傣医药有傣医药学院,甚至后起的壮医有壮医药学院、瑶医有瑶医药学院,而作为民族药产业规模第一的苗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却处于这种状态,真是有些说不过去啊。”面对记者,药学院院长杜江教授说起苗医药曾经的尴尬。

另一方面,产业强而临床弱的“药强医弱”现象也已成为制约苗医药发展的硬伤。虽然近年来在贵阳、黔东南等地相继成立了苗医医院,一些苗医的专病专科也在部分医院相继成立。但是,这其中竟然少有一个出身于苗医药本专科以上科班的苗医应诊,由此苗医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更加的迫切和重要。

让苗医成为一种学科回归到学制教育,成为业内呼声最高的声音。

成立苗医药学院 填补高等教育空白

根据调查,在成立苗医药学院之前,我国还没有这样专业的教育机构,甚至也没有相关的苗医药专业。而贵阳中医学院作为我省医学高等院校之一,教学体系比较完善。教务处副处长云雪林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在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纳入了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研究方向。2006年开始举办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中药学(苗药方向)本科专业,目前已培养出两届本科学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同时,该院还长期坚持苗族医药的继承、挖掘和文献整理工作,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苗族医药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编著出版了一批苗族医药专著。在现有的30部苗医药专著中,有21部是由中医学院专家编著出版的。

据了解,2013年,省教育厅批准该校设置中医学(苗医方向)专业。在历次本科评估、专业评审、校外及国外专家考察等活动中,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作为学校特色,均得到参评考察专家的认可和赞誉。此外,该校还是唯一设置有苗医药本科专业方向的院校,并为此专门组织专家队伍编写了六本一套的苗医药本科教材。

贵阳中医学院科技处处长张永萍介绍,在全省从事苗医药研究的正高级职称人员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医学院,“贵州省中药民族药新药科技创新团队”和“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两个人才团队也落户于此。